被艾葉和風情包裹的契丹端午
犁夫
?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不要傷害屈原老公公?!?;“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薄拔逶挛?,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兩邊坐著劃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說起端午節,可能我們都要過兒時的記憶。那時候的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胳膊上拴五彩絲線等等,讓兒時的我們歡快無比。
不同的地區,端午節的內容都不太一樣,尤其是中國古代,端午節的內容就更不相同了。就說神秘消失的遼契丹,那時的端午節是怎樣過的?也像我們一樣的風俗嗎?
在遼上京博物館,館員張昌靜告訴我,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建立國家之后,在傳承本民族傳統節日的同時,也融合了許多的中原漢族節日,使遼代的節日文化更加豐富,其中契丹人的端午節習俗就體現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與融合。
我們先看《遼太祖阿保機》一書里記述的一個故事。
那是唐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麥熟時節,阿保機帶得勝之師和大批繳獲返回了炭山,未及到達可汗寶帳,卻見饒樂清河岸邊旗幡招展,人馬喧囂、熱鬧非凡。時值正午,牛皮遮蒙的百柱長棚下,痕德堇可汗端坐方臺之上,御帳大臣,各部夷離堇正按序朝拜。行宮都布署諾魯三叩向前,從下人手中接過漆金托盤,上有赤色錦衣一件,疊得方方正正,他又從另一下人手中取過一束艾蒿,又一下人手捧銅盂近前來,盂內盛滿饒樂清河凈水,他將艾蒿點沾一下,放在錦衣之上,再一躬到地,呈獻與痕德堇:“大汗天威赫赫,天佑天成,與天長永?!?/p>
痕德堇接過:“上天垂護,契丹永昌?!?/p>
如是而三,諾魯又相繼呈獻了橙、黃、綠、青、藍、紫共七色錦衣,并皆附以艾蒿。接著,是渤海國膳夫奉上特制的艾糕,痕德堇象征性地舔嘗一口。很少露面的汗妃也穿戴齊整登場,她以五色絲線,纏繞于痕德堇臂腕,再系緊花結,謂之“合歡結”,象征夫妻白頭偕老。痕德堇所在的遙輦部夷離堇也上前來,以彩絲束系痕德堇腰部,謂之“長命縷”,寓意為痕德堇健康長壽。
觀看的韓知古原本博學多識,禁不住問阿保機:“大人,今日端午佳節,莫非貴族亦過此節?”
“正是,我方稱之為‘討賽伊尼'是也?!笔雎善綋屜却鸬?。
阿保機又做解釋:“我契丹語,討即五,賽伊尼即月,亦即五月也?!?/p>
韓知古頗有感觸地說:“看來,漢胡原本一家,端午同慶不算,且皆以艾蒿為尊,何期不能一統!”
述律平哼了一聲:“若統,當以契丹統漢?!?/p>
韓知古方要再亮觀點,痕德堇已發現站立一旁的阿保機。遂和顏悅色地一招手:“阿保機你凱旋歸來,今日正值端午佳節,有何禮物賀節?”阿保機便走過去,獻上了戰利品,博得了痕德堇的歡心。
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遼契丹人過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總體來說,和漢族近似,但又有所不同。
在端午節這天,皇帝要穿上七種顏色的艾衣,同時皇帝也要賞賜給各族官員三種顏色的艾衣作為回禮;皇帝和大臣舉行宴會時,渤海人廚師要進艾糕,君臣沖點大黃湯為茶飲。艾糕是用艾葉與糯米混合制作而成的糕點,艾葉是一味中藥,食用此糕點可以有強身健體的功效;人們在手臂上纏繞由雜絲編制而成的合歡索,以此來祈禱家庭幸福,夫妻和睦。在中原地區,有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的風俗,是以五色線系于臂上,這一點與契丹風俗不同;婦人向皇帝進獻婉轉如人像的“長命縷”,并且皇帝在端午節宴請群臣時要在身上佩戴,并且在朝賀時將“長命縷”賜予諸位大臣。
《遼史》中記載:“五月五日五時,采艾葉與綿相和,絮衣七事,國主著之,蕃漢臣僚各賜艾衣三事。國主及臣僚飲宴,渤海廚子進艾糕,各點大黃湯下。北呼此節為耐賽籬。又以雜絲結合歡索,纏于臂膊,婦人進長命縷,宛轉皆為人象,帶之?!?/p>
吃艾糕,制艾衣,是遼契丹的古俗,以艾汁和粉制糕,端午食之謂可祛毒?!哆|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君臣宴樂, 渤海膳夫進艾糕?!?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國主及臣僚飲宴, 渤海廚子進艾糕?!倍宋缛詹砂~合綿制衣,謂服之能祛毒?!哆|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宋葉隆禮 《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采艾葉與綿相和絮衣,七事國主著之,蕃漢臣僚各賜艾衣三事?!?/p>
除此之外,飲大黃湯、臂纏合歡索、佩戴長命縷和壽縷、拜天、射柳和擊球等,也是契丹遼朝的端午節俗。遼朝契丹族吸收中原地區民族的端午節風俗,并按本民族的習俗加以革新,形成自己的端午節習俗。
射柳、騎馬擊球就是契丹民族的獨特習俗?!吧淞绷曀椎臏Y源,可以追溯到匈奴、鮮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古老的“蹛林”祭祀活動,在他們的秋祭中,已有插柳枝于地策馬馳繞的習俗。鮮卑之后,射柳之俗屢屢見諸史籍,至鮮卑宇文部的一支契丹人建立遼朝后,射柳之俗開始走出草原,為更多的人所了解?!督鹗贰ざY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后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敝撩鞔?,馬球仍流行?!独m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契丹人還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臂上,謂之“合歡結”;將彩色絲線盤繞成人狀,謂之“長命縷”??|頭往往懸掛一枚小銅錢,稱作“續命錢”。續銖錢不為流通,專供百姓選購佩戴或饋贈使用。
端午節這一天,遼契丹無論臣民人人都要用五彩絲弦扣成索,結成雙結,”纏繞臂上,象征夫婦和好恩愛,謂之“合歡結”。 南朝梁武帝 《秋歌》詩之一:“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五彩線用紅、綠、黃、白、黑五色絲線搓成彩色線繩,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系在手臂、頸項上,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有意思的是,大文人蘇轍出使遼契丹的時候,也遇見了一場契丹人過端午節,想必那時的蘇轍,應該是非常好奇,也非常興奮,想一想,身在異地他鄉,又喝酒又射兔,誰個不喜歡?蘇轍想必也喝了許多的酒。他在《虜帳》一詩中,他記載了契丹人擊兔、射鹿、釣魚的活動——“釣魚射鵝滄海東”。他對矯健善獵的契丹勇士甚至大加贊賞:“彎弓射獵本天性,拱手朝會愁心胸”。
契丹過端午節的習俗,一直沿襲到如今遼沈乃至蒙東地區的“端午節”習俗。直到今天,在遼都故地的內蒙古巴林左旗各地,還沿襲著古老的端午節的習俗。記得我們小時候,一到農歷五月初五,總要吃粽子,胳膊上拴五彩線,農村的孩子,還要把煮熟的雞蛋放在兜里,和小朋友一起“杠雞蛋”,就是兩個雞蛋相撞,看看誰的雞蛋皮硬,這也是一種游戲和樂趣。至于采摘艾蒿,插柳枝,至今也沒有改變。這和契丹人要采集艾葉,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臂上,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鑌鐵一樣的民族神秘地消失了,但這個民族留下的文化還在,這些文化還在時空里熠熠生輝,閃爍著異樣的光彩。仿佛歷史就在昨天,契丹人、漢人,南方人、北方人,輕歌曼舞,桑麻原野,綠草茵茵,共慶端午的情景,真的讓人感嘆:端午\是被民俗包圍的時間\端午\被思線拴?。苣鞘桥簲嘟z連的情感!
?
犁夫創作簡歷
犁夫,原名李富,1963年10月1日出生,1987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學位,著有散文集《我閱讀草原》。系中外散文詩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赤峰市旅游攝影協會理事,赤峰日報社記者?!?/p>
、中新社、、《光明日報》、《十月》、《散文》、《隨筆》《草原》、《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美國《僑報》、《草原》等國內外800多家媒體上發表作品,被譽為“草原一支筆”。多次受到國家、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表彰和獎勵。著有散文集《我閱讀草原》,詩集《父親》。
他創作的同題、獨頌、系列詩歌《父親》215首,連續在中國詩歌網上發表,引起詩壇轟動,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人。
編輯 ?by ?繁花似錦
圖片 by 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