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最愛海棠。
2016年夏,為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40周年而拍攝的電視劇《海棠依舊》播出,這是父親生前看完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喜愛的電視劇。
謹以片名紀念父親,以及父親一生景仰的總理。
? ? ? ? ? ? ? ? ? ? ? ? ? ? ? 壹 ? 馬江
父親出生在紹興柯橋馬江,距離著名的鑒湖古纖道不遠,還有個現在都還小有名氣的景點:柯巖。那時的柯橋是真正的江南水鄉,河網密布,密的程度就像毛細血管一樣,大大小小的河道可以向各個方向蔓延,在我幼年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的柯橋,還一直是水鄉的光景,我至今仍清晰的記得年長我許多的表姐,出嫁時的迎親隊伍是從水路來的,迎親船吱吱呀呀不失為水鄉一景。但到了90年代,在城市化進程中,這些“毛細血管”般的河網就迅速消失了。所以,說老底子的柯橋人是坐著烏篷船長大的,一點不為過。
? ? ? ? ? ? ? ? ? ? ? ? ? ? ? (圖:柯橋古纖道)
柯橋原是紹興縣的縣府(紹興縣隸屬于紹興市),也是距離省城杭州最近的一個縣府,現在從柯橋到杭州不過30多公里,開車不到一小時就能到,但在手搖船的年代,兩地之間的時空距離就需要用“天”來計算了。
父親第一次從柯橋馬江來到省城杭州,坐的是火車,那個年代的火車和現在動輒時速達兩三百公里的高鐵是沒法相比的,并且車次也少,從柯橋到杭州只有一天一趟,車程也需要幾個小時。坐火車算是陸路,然而在父親的記憶里,印象至深的卻是水路,那是上世紀40年代爺爺抵達杭州的線路,只不過那會兒爺爺搖著船風雨兼程幾天幾夜、從馬江到杭州是為了振興家業做買賣,而20多年后,父親只身來到杭州則是因為家道中落,學點手藝謀生不至于餓肚子。
? ? ? ? ? ? ? ? ? ? ? ? ? ? 貳 ? 爺爺
必須要說說爺爺,紹興人習慣把上了年紀、又有威望的男性稱為“典王”,爺爺就是這樣的人物,因為家中排行老大、有祖傳的木工手藝,家里又有良田若干畝(具體數據已不可考),他老人家壯年時家境算得上殷實,再加上待人謙和、樂善好施,被馬江人尊稱一聲“錦泉典王”(注:錦泉為爺爺的名)。
爺爺53歲時迎來了幺子,也就是我父親,這是奶奶在接連誕下三個女兒之后給爺爺的一個驚喜,再加上父親是奶奶唯一的兒子(注:奶奶是爺爺的續弦,生的第一子在12歲時夭折,爺爺的長子則是原配所出),可以想象這個出生在殷實家庭的“老頭兒子”是有多讓人疼!
疼愛的程度簡直可以和如今的獨生子女相媲美,舉個例子吧:父親不會游泳,這對生長在江南水鄉的孩子來說簡直不可思議,那個年代、哪家的孩子不是在河邊玩大的呢,然而因為奶奶看管的非常小心,加上爺爺的碎碎念,父親打小就沒去河邊撒過野,當然,與其說是沒去過,不如說是沒機會去。據說,父親幼年時洗澡都是奶奶在木盆里給他洗的,沒有放養的機會,自然就不會游泳了,爺爺奶奶對幺子的寵愛程度可見一斑。
據父親的回憶,在他14歲之前,日常生活雖說談不上錦衣玉食,至少也是衣食無憂吧。然而,好景并不長,光鮮而又無憂無慮的日子到爺爺過世時就到了盡頭,當時,爺爺的長子,也就是父親的大哥、我的大伯早已結婚生子,但因其不擅生意之道,爺爺手里經營的一些物業陸續被賣的賣、繳的繳,不出幾年時間就所剩不多了,家道也由此中落。爺爺過世后的第三年,奶奶也因病隨爺爺而去,那個當年被百般疼愛的幺子,轉眼間沒了遮風擋雨的依靠。
長父親24歲的大伯父雖然也疼惜幺弟,怎奈當時家境堪憂,大伯父娶妻生子后人口又驟增,每天的口糧都拮據的很,又當嫂又當娘的大伯母每天只能算計著口糧過活,懂事的父親看在眼里,心里明白的很:一直寄人籬下過日子并非長久之計,就這樣,17歲的少年懷揣著一顆做番大事的心,決定出去闖蕩一番。
? ? ? ? ? ? ? ? ? ? ? ? ? 叁 ? 初到省城
水鄉人出門,首選的交通工具自然是船了,那時紹興普通人家常用的就是人們最為熟悉的烏篷船,適合單人腳推手劃,用起來也很方便,但缺點是船身小裝不了多少東西,到了80年代,出現了一種載重量很大的石頭船,這種船僅自重就有近一噸,也是純人力手劃船,一般都需要兩人以上才能讓船航行起來,用的槳要比烏篷船槳大上近一倍,船工必須全程站著搖槳。烏篷船適合在狹窄的內河航道劃行,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就有描寫劃船的氈帽客劃著烏篷船去賣糧的場景,而石頭船則適合長距離航行,尤其適合運輸輜重。
馬江的碼頭邊每天都有發往杭州的載重石頭船,船上滿載著運到省城去賣的木工手作,沿著瓜渚湖北上,咿咿呀呀的慢慢行進,因為載重大,搖到目的地錢塘江邊的杭州三廊廟碼頭,足足得用一天一夜的時間,這也是當年爺爺去省城做買賣的線路,每個走過這趟行程的紹興木匠都會叫苦不迭:在日夜兼程后,再要把笨重的貨物從城南的三廊廟碼頭運到鬧市區的市集上,這中間的波折難用言語形容,即便是吃得起苦的爺爺,40年代在他年富力強之際,走過這趟苦旅后,也是連連搖頭作罷:“吃煞苦頭!吃煞苦頭!”父親因為打小聽聞爺爺跑船到杭州的種種苦難,也被一再告誡“不可再搖船”,所以20多年后,父親并未循著爺爺的足跡出門,而是坐火車來到了杭州,走出城站火車站的剎那,少年就在心中暗暗許下心愿:一定要活出番名堂來!
? ? ? ? ? ? ? ? ? ? ? ? ? ? 肆? 清泰街
1965年,17歲的父親只身來到了省城杭州,走出火車站的時候他并非完全沒有方向,他要去的目的地位于鬧市中心——清泰街,離火車站不遠。之所以要到清泰街,除了那里有祖業,還得從這條街的歷史開始說起。杭州自古就有不少古街老巷,清泰街也是其中之一。清泰街原名薦橋街,南宋時就有,算來也有千年, 近百年來一直是杭州很重要的商業街, 街上店鋪林林總總,好像近代的“清明上河圖”一樣。清泰街的一頭與中山中路交界,叫羊壩頭,有一個醒目的西洋式建筑,是民國初年著名建筑師沈理源先生的作品,它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浙江興業銀行總行,建于1907年,由浙江鐵路公司創立并為最大股東,當時其存款總量在全國私有銀行中已領先,1915年總行搬到上海,足見浙江財團的實力,這個地方現在是工商銀行羊壩頭支行。
羊壩頭往前就是得意樓,拌川和蝦爆鱔面做得特別好,前者不過2角錢上下,后者也不貴。薦橋(水漾橋)邊有一家宋合興水磨年糕店,做的是真正的杭州糕團,只要花大約2分錢就可以買一個里面裹進糖豆沙、熱乎乎的年糕團,當然,年糕店并非只賣年糕,平時還賣水晶糕,薄荷糕,豆沙團子,細沙方糕,清明團子等等,還有布滿栗子揷著小旗的重陽糕,更重要的是荷花糕,那是全體杭州嬰兒的食品,直到進入21世紀,荷花糕依然是土生杭州00后們的斷奶佳品。
上世紀初,清泰街上還有幾條著名的小巷子,杭州人也叫“弄(long)堂”,這些弄堂有些已經消失了,而有些名字還能被上了年紀的老杭州們記得。父親生前,還經常能從他嘴里聽到這些或已消失、或還現存的巷名,他記得那幾條巷子里的每片店面,和每個生動的場景,常常是說著說著仿佛就回到了初到此地的熱鬧情景中。
注:此段節選自《清泰街堂子巷:一位紹興移民半個世紀的回憶》,于2015年12月刊載于微信公眾號《手繪杭州》,彼時距離父親去世僅8個月。感謝《手繪杭州》號主施施然女士的精心編排,以及廣輿先生贈送的題圖畫。
? ? ? ? ? ? ? ? ? ? ? ? ?? 伍? 學徒
因為有祖輩的家業在此,父親把落腳杭州的第一站選在了清泰街的堂子巷,也就是爺爺早年買下的木作鋪子,后來,這家鋪子在爺爺過世后不久就因為要給奶奶治病籌錢而轉賣了,好歹是同鄉買下的,,少年時的父親暫時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棲身之地。
然而,這個老鄉扎堆的地方并不安生。初到木作店,因為店小人(幫工)多,父親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白天做師父的學徒,晚上就在閣樓上用木渣鋪地和衣而睡,這樣的日子自然堅持不了太久,只住了7天時間,父親就被迫離開了堂子巷這個初來乍到之地,投奔到了更早來到省城的舅公家,舅公家在南星橋,按現在的杭州版圖來看,兩地相距并不遠,且都在上城區,不過對父親來說,初到之地僅7天的停留,猶如蜻蜓點水,而真正改變他命運、讓他畢生難忘的卻是他在杭州的第二站南星橋。
? ? ? ? ? ? ? ? ? ? ? ? 陸? 王潤興的關門弟子
即便是現在,“南星橋”這三個字在我家仍是有特定含義的,它一直是“舅公家”的代名詞。舅公是奶奶的堂弟,姓滕,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奶奶的家人包括奶奶在內身材都偏瘦小,偏偏這位舅公長得人高馬大,壯年時的父親肩寬背厚,比大伯父要高大很多,所謂“外甥像舅”,可能是和這位舅舅的基因序列比較靠近吧。
舅公是王潤興酒樓掌門王潤興老爺子的關門弟子,擱現在也算是位名“匠人”了!不過在那會,他也就是個廚子,地位不算高,但實惠倒有不少,首先是在物資緊缺的年代有得吃,什么能比吃飽肚子、養活家人更要緊的呢?其次是飲食習慣的養成。做為一家歷史悠久的著名杭幫菜酒樓,掌勺師傅個個都練就了一身傳統杭幫菜的烹飪絕活,舅公有幾道菜特別拿手,比如東坡肉和“咸錢兒”(注:杭州地方名菜,豬肉的一種特殊腌制品),那滋味絕對地道!這些菜放到現在來看比較高脂,但在四、五十年前那可是難得能吃到的美味,這種名菜普通百姓家一年到頭都吃不到一回,更多的是政府外事部門的招待用菜。
近朱者赤,成天和油水打著交道的舅公,也極大的影響到了他的飲食,退休后,舅公依然保持著每餐一塊“閑錢兒”、一碗加飯酒的習慣,逢年過節也會露兩手松子桂魚、爆鱔絲的手藝,讓我們這些小輩們解解饞。舅公一生達觀,再加之注重飲食和養生,因此成就了他的高壽,到21世紀初,他以逾九旬的高齡仙逝。
(圖:2016年初父親母親在王潤興酒樓前)
?
? ? ? ? ? ? ? ? ? ? ? ? ?? 柒? 福地南星橋
說南星橋是父親的福地,是因為父親在這里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機遇,也為后來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投奔到了南星橋舅公家后,父親總算是安定了下來,盡管舅公、舅婆待父親很好,但總歸是寄人籬下,在舅公家落腳了一段時間、脫離了赤貧階段后,硬氣的父親還是搬了出去,住進了定安路上的定安旅館(行政區劃仍屬上城區),一個月10塊錢的住宿費對于那時月工資普遍只有十多塊的普通人來說,是需要勒緊褲腰帶的,這樣的日子,父親這個“杭漂”一過就是三年。
期間正值動蕩的十年文化浩劫,當同齡人熱衷于參加或,年輕的父親選擇了學習,、到處是批斗毀滅的喧囂年代,20歲的年輕人躲在角落里、四處搜尋已為數不多的書籍,如饑似渴的汲取著養分。更為難得的是,頗愛文藝的他收藏了一堆也許在今天看來都很難得的黑膠唱片,刻錄的自然都是《東方紅》等紅歌,不然在那個年代是無法完整保存下來的。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第三年,一個制作模具的任務落到了父親頭上,:模具是用在軍用器械上的,一旦研制成功就將投入量產。當時完全沒有思路的父親做出的選擇是:把這活兒先接下來。這對于做事一貫謹慎的父親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大的冒險,,這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任務,現在想來也許都會腦門冒汗,但父親卻化困難為動力,幾個月時間里幾乎天天在新華書店和旅館兩點一線跑,當時沒有便利的拍照技術,書店里的書不買就只能抄,父親靠背和抄,硬是把厚厚的木模工具書學完了。模具開發的任務如期完成,父親也因此得以進入體制,成為了杭州市教育系統基建崗位上的一名干部,也為他后來轉入建筑以及房地產行業打下了基礎。
除了事業上帶來的“福氣”,父親的另一件人生大事也是在這里完成的。1974年,談了七年異地戀的父親母親,終于在舅公舅婆、以及其他在杭紹興親屬的幫助下,在南星橋的一家酒樓里擺了婚宴,從而真正開始了在杭州的安定生活。
正因為南星橋帶給了他太多的美好記憶,所以直到晚年、體弱多病的父親最喜歡去走走的還是察院前、中山南路、河坊街這一帶。
人生總有輪回,2016年,在他年輕時的福地、也是此生最為流連之地,父親撒手西去。
? ? ? ? ? ? ?? (圖:杭州察院前、河坊街)
? ? ? ? ? ? ? ? ? ? ? ? ? 捌? 安定與奮斗
婚后的日子雖艱難但總算是安穩的,也許是因為少年時的苦難太深重,以至于在組建了家庭后,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他都不覺得是難事。相差三歲的父母應了老話“三歲小沖”,所以他們并非是一對相敬如賓的夫妻,日常中也經常會有口角,即便如此,母親對父親的評價中,最為夸贊的就是父親不畏難的品質,她時常跟我們兄妹念叨:沒有什么事是你爸做不成的。這個觀念一直影響著幼時的我,在我小學期間《我的爸爸》的命題作文里,母親的這段夸贊也躍然紙上。
在成為事業單位的體制內干部后,憑著勤勉和苦學,父親又自學了工民建大學課程和建筑規劃課程,并且通過考試拿到了大學文憑和職稱證書。到80年代初,他開始授命籌備所在系統的辦公樓基建工作,那時候基建工作是相當繁雜的,建筑工程的前后期都要涉及,印象中,每到晚上父親都要拿出測繪圖紙進行校對、勘誤,我小時候包課本的書皮也大多是這種廢棄的測繪圖紙。后來父親回憶說:之所以能自學艱澀的建筑規劃,還是得益于少年時做木工學徒的那段日子,畫模具、估尺寸,枯燥的童子功讓他后來在目測空間距離方面可以做到非常精準。
? ? ? ? ? ? ? ?? (圖:幸福的一家四口)
? ? ? ? ? ? ? ? ? ? ? ? 玖 ? “下?!迸c轉型
90年代初,經濟和社會秩序迎來一輪巨大變革,有資歷又有洞察力的父親敏銳的感到機會來了。90年代末,當不少他的同齡人尚在擔憂是否會面臨中年下崗的問題時,父親卻在知天命之年,說服了母親選擇“下?!?。當時正處福利分房時代結束,商品房開發剛剛興起,在基建行業已有20多年經驗的父親順勢轉型,成為了這個城市的首批“開發商”,從此他不但是杭州城市變遷的見證人,更是一樓一棟的建設參與者,這項事業不僅給他帶來了財富和職業成就感,也讓他終身引以為傲。
? ? ? ? ? ? ? ? ? ? (圖:90年代父親在柯橋老宅)
? ? ? ? ? ? ? ? ? ? ? ? ? 拾? 遺憾
父親終究還是留有遺憾的,在不到花甲的年齡,他被重病擊倒,雖樂觀面對,積極治療,但生活質量卻是大不如前了,父親一直希望完成家譜,但在頻繁出入醫院的那些年里,哪里有體力和心力來做此事呢!
(圖:病中的父親,和常年照顧他的母親)
以下為父親斷斷續續寫下的部分章節:
因我本想寫家譜,但身體關系己身不由已,只能重點寫下有關王家先輩的故事:
????家父是王家第四十代傳人,我們的三十三代有位傳人,當時在江蘇省任巡撫,因奸人告黑狀,被朝庭罷免了。后來他回到紹興,在會稽山下定居,經營絲綢和釀酒生意,發展規模很大。若干年后朝庭查出奸人,又請他去朝庭任職,但他此時已無意仕途,就一心經商行善,當時他給王家立了家訓:第一勤勞,第二重情(即“勤”和“情”),應該說當時紹興的絲綢和黃酒都是我們王家為主在經營的,但因后幾代經營不善,從第38代到了柯橋馬江,發展經營木器傢具,開始從馬江北岸,發展到南岸,39代便是當地有名的馬江王四家,自產自銷木器傢具,靠勤勞善良,老四兄弟團結,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尊敬。
????在我十歲左右,父親給我講述了這個我們王家先輩的舊事。70年代我去上海出差,看望我父的好鄰居和密友,名薛開覲,又名春林先生。薛伯父解放前在柯橋開錢莊,解放后去上海創業,原住我家后面,后來全家定居在上海。他也給我講了我父曾與我講過的這事,說明這個王家的故事是真實的。我也一直記著這個故事,想有機會向王家后代傳誦,發掦光大先輩的精神,使王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
? ? ? ? ? ? ? ? ? ? ? ? (圖:青年時代的父親)
? ? ? ? ? ? ? ? ? ? ? ? ?? 拾壹? 后記
根據父親生前的口述,我重點整理了他幼年以及青年時的生活,幼年時的父親過的是大戶人家富足的日子,家境的變化以及社會的動蕩,讓青少年時的父親飽嘗人間冷暖。然而斷崖似的生活變故并沒有讓當時的這個年輕人退縮,反而讓他有了向死而生的勇氣和毅力。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剛毅個性,從小開始,父親在我心目中就是個無所不能的人,正如文中母親所說:只要他想要去做的事就一定能成功。所以直至今日,父親始終是我40多年人生中唯一的偶像。
感謝父親把“勤和情”的先祖遺訓傳承給了我們,感謝父親給了我隱忍而堅毅的基因,讓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奔騰在我的身體里,讓我時時提醒自己“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 ? ? ? ? ? ? ? ? ? ? ?? (圖:作者與父親)???
?????????????????????
? ? ? ? ? ? ? ? ? ? ? ? ?? 拾貳? 題記
此文自父親兩年前去世,斷斷續續寫了一年,于去年、2017年8月完稿,但卻因種種原因一直擱置,如今想來,原來是未完待續……
2018年5月,父親的小外孫女出生了,這也是父親唯一一個有著直系血統,卻未曾謀面的孫輩。母親常念叨:若時光能倒流,若父親尚在世,他該有多歡喜?!?/span>
(左圖:2007年5月父親與小外孫; ? ? ? ? ? ? 右圖:2018年5月母親與小外孫女)
小外孫女名叫“憶棠”
惟愿
時光能緩
故人不散
愿海棠依舊
愿父親天堂安好。
?